由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牽手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主辦的第七屆中國醫療器械高峰論壇(DeviceChina 2017)在蘇州獨墅湖畔舉行,中國醫療器械高峰論壇作為國內首個聚焦于醫療器械產業的專業高峰論壇,直擊新醫改與監管新政下的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征途。
本屆高峰論壇繼續關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生態發展、行業政策的最新變化;同時還就新興醫用材料、心臟疾病的介入治療及其延伸和擴展、精準醫療等專題展開深入探討。在新醫改的新政影響下,如何讓中國醫療器械創新穩步健行,亦是此次會議上討論的重要議題。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姜峰醫學博士進行了題為《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趨勢解讀》的主題演講,主要從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發展現狀和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創新政策與發展趨勢展開。
以下為主題演講概要:
姜峰:近五年,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平均增速為15%左右,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平均增長水平。截止到2016年11月,全國實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5343家;全國共有二、三類醫療器械經營企業335725家。而進出口方面,2016年我國醫療器械貿易總額達389.1億美元(1.1%),進口額為184.0億美元,同比增長6.28%,出口額為205.0億美元,同比下降3.14%。資本的投入也讓醫療器械發展更上一層。 據統計,截至2017年4月,生產企業掛牌上市公司45家。所以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然而對比中外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發展,我國醫療器械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距離,特別是在具有產業戰略高度的持續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方面落差。
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包括創新體系及配套政策欠缺。具體來說,創新能力建設在我國不能由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界獨自完成;世界各醫療產業強國對創新實施大量政府干預;發達國家現狀:小企業做原創,大企業做改進并產業化;企業獨自完成從創新到產業化的全部過程,成功率低;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轉化率不足10%,轉化醫學為概念階段;缺少創新中介服務,社會資本與產業也難以高效對接;政府對創新產品的支持政策不夠。
政策方面來看,首先就是創新環境的大政策,大環境還沒有完全的到位。這些創新的產品經過艱難的注冊,進入了綠色通道,但是進了以后還是很難賣出。其次知識產權組合還是缺乏聯合機制。總體來說行業90%以上的政策都是利好的,具體來說,政策演變會給行業的發展帶來以下影響:
政策影響的不確定性;
研發創新投入增加,產業升級加快;
企業更加重視知識產權,專利合作前景廣闊;
企業操作的最佳途徑:海外技術-中國制造-全球市場,國際協同創新加強;
轉化醫學及科技成果轉化發展迅猛,專家型公司增多;
創新發展大環境逐漸形成,企業協作有所改善;
經營公司數量大幅減少,規劃化專業化或向生產企業轉型;
設計公司,代工公司出現并增多;
資本與產業合作更加堅實,海外及國內并購活躍,風險投資和政府資助共同促進創新項目成長;
園區專業化,圍繞產品領域形成產業群產業鏈:深圳,江西,江蘇,蘇州,浙江桐廬和玉環等;
科技服務業還需完善;
大型醫院購買力下降,診所及民營醫療機構市場占比增大,獨立體檢中心風光不再;
預防、保健、慢病管理、家用器材、康復產品受到重視,外科治療產品及新型高值耗材、IVD產品穩步上升,影像市場增長趨緩;
企業更加重視國際市場,國產器械OEM出口或技術銷售打造海外品牌日趨活躍;
短期內仍然不能形成完善的創新大環境,行業不能進入小企業做產品大企業做產業、有序競爭分工協作的良性循環;
產品注冊通道仍然狹窄,行業增速可能放緩,但仍會保持兩位數增長。
要保護民族醫藥產業,提升本土企業,最好就是做好創新。各部委均也將醫療器械產業作為扶持重點,進一步促進創新,加強經費的投入,同時也允許科研人員兼職和持股,和高校做一些合作等。
展望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發展的趨勢,其一為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與人工智能結合成為熱門關注領域,有望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第一個醫療臨床應用。趨勢之二為移動互聯、物聯網、大數據。比如說可穿戴設備的微型化、便攜化、數字化;智能血糖儀、智能血壓計、掌上監護儀、電子皮膚等生命信息采集設備;未來的醫療器械將逐漸趨于智能化,集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健康管理于一體;智慧醫療健康管理服務、健康管理云平臺等。
受新技術的影響,從基因到大智慧醫療等等很多的東西,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泡沫很大,對我們患者來說也不是壞事,說明資本都往里面聚集,慢慢就會出來實用的東西。泡沫也是有好處的,但大家還是要慎重,因為有很多的世界巨頭進入互聯網領域。你們看到的東西,即便感覺很有意義,但是它仍然面臨很多實用方面的風險。你是看到曙光,但曙光要照亮人類的疾病還有很長的時間。
備注:以上演講摘要,根據現場實錄整理,未經嘉賓審核。
